這其實不是我的第一個買的“家”,最後會換到這個(比較小的)家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這個建案的地理位置;它非常近河岸與河濱公園,這樣的景觀讓我實在無法抗拒,最重要的是週末要帶孩子到河濱公園騎腳踏車僅僅是過一個(天)橋的距離。就“過生活”而言,真的是非常適合我們一家生活型態的地方。
儘管這個房子有著我們喜歡的地理條件,這個房子空間小卻是個問題。還好它的景觀可以讓小小的空間看起來更開闊,比較有視覺上放大的感覺。但是要有充分的置物空間就會是個挑戰。我和我太太都是非常不喜歡亂,喜歡把東西藏起來的人。有參觀過預售屋展間的人都會知道,樣品屋的設計都會透過各種方式放大空間,例如使用大量的玻璃來當隔間,或建材。但是很多樣品屋的設計在實際裝潢中都得再做變更。
於是,我們開始了尋找設計師的過程。我們大膽地透過Mobile01室內裝潢版的搜尋,發現了一對夫妻檔設計師,他們自己工作室的裝修也曾在Mobile01網站造成相當的迴響。在幾次在Line上的溝通後,看過他們在FB上曾經做過的案子,覺得溝通方式與風格都是非常的okay,就大膽地跟他們見面,開始了我們裝潢/修的過程。主要負責我們案子的是這對夫妻檔的女生設計師,但是每次的參與設計師的先生也都會一起參加討論。設計師強項是美感的拿捏,她先生則提供很多務實考量的細心建議,有點像一人簽約,兩人服務的概念。老實說,對我這個已經過了不惑之年(講話風格比較隱晦)的人來說,設計師直來直往的溝通風格一開始讓我這個老人有時實在有點讓我招架不住 :) 但是後來反而發現,這樣簡短、直來直往、誠懇的溝通才是讓我們可以合作這麼愉快很重要的關鍵。她的細心、不厭其煩的反覆說明讓我在裝修過程中,完全可以放心。剛剛檢視了我們在裝修過程中的溝通竟然有高達25000字(還不含圖片),在在證明設計師的耐心與細心。上面這些Line的討論都還不包括面對面立面圖,設計等討論。
我們小小的天地,終於開始成形。先放幾張還沒開始裝潢的照片,可以看到空間真的很小(室內空間只有16坪),但完成裝潢後,經過設計師的巧手,整個空間感非常舒服,像魔法一樣被放大了許多!
下面這張照片是由大門望向客廳窗戶。
這張照片是主臥。我已經站在最角落了,所能照到的畫面就是這麼小。
下一張照片是望向大門方向。
我和太太向設計師提了四個主要的要求:
1)(真正的)美式風格;
2) 餐桌大小要能允許客人來時可以同時在餐桌用餐(小空間有時不容易做到);
3) 要放大空間;
4) 儲物空間要很多/大,且盡量不要讓線路或東西外露)。
前面第一點考驗設計師是否有設計美式空間的專業和審美觀(第一點難的地方是,很多強調美式古典,美式鄉村等,都是美式,但是做起來卻又融入很多不相干的元素)。因為我空間小,我指的不是在美國鄉下那種大房門戶的裝潢,而是美國都市型(如:紐約,芝加哥)小空間的裝修。另外,很重要的是,如果有在注意美式裝潢,會發現美國人很喜歡用物件/家具/擺飾 帶出空間的美感,裝潢部分通常不會太繁複,不會太busy,不會有過多不必要的裝飾。台灣有許多室內設計師的美式裝修都太繁複(許多裝飾),不是不好,但是就不會是比較純美式(都會型)的裝潢。
要同時做到上述第三、第四點考驗設計師的功力(因為放大空間跟增加儲存空間基本上有點相反的概念)。在這麼小的空間,要做到第三與第四點真的需要考量很多的細節(譬如說,要考量我們使用什麼家具,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置物空間,插頭要設置在哪裡才能避免一堆的外露走線),另外設計師也要有很強的空間感,知道該用什麼顏色(如:淡色)把空間放大,該如何把置物空間放在對的地方,才不會有壓迫感;小空間更是要盡量開放空間(不要做太多的隔間partition,這會讓空間感變小)。
在這麼小的工作空間下,施工師傅的工作空間實在是一大挑戰。“腳路”或是施工空間都得小心利用。
設計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施工過程中掌控施工進度,落實設計想法,並且進行充分的內控,隨時尋找出施工過程中的問題。設計師除了定時的回傳給我施工照片進行紀錄外,幾乎每天都在Line上確認細節,回覆問題。施工過程中一定都會有一些因為現場狀況的問題,但是一個執行力強的設計師可以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協助與各種施工工種師傅的溝通,解決很多業主的問題。
我和太太都覺得很幸運,設計師包容了毛很多的我們。重要的是,當面臨著設計上美感時,我的設計師寧可選擇(施工)困難的選擇,而非簡單的施作。例如,下面照片中,我的設計師建議我和太太可以採用圓弧造型的天花板,讓空間的變化更大。
在接近兩個半月的努力後,終於讓我和家人有一個夢想中的家。一般來說,小宅通常不會有很多的細節,但是因為強調儲物空間和美感並重的我們,在每一個環節上都得反覆思量。
客廳的大窗戶裝上了木百葉,這個木百葉比窗戶還大了一些,放大了窗戶的效果。電視櫃把MOD機上盒、無線網路路由器、任天堂Switch遊戲機、Wii、電視集線盒全部安裝在裡面,沒有任何的線路外露,滿足了我無法容忍機器線路外露的要求。
這個木百葉在每天不同的時間的光線下都有不同的光影,就算家裡沒有裝設氣氛燈,也能有天然的調光氣氛。這真的客廳中畫龍點睛的裝置藝術。
原來狹小的客廳因為整個客廳的素材都是偏淡的大地色,讓這些顏色湊合起來不衝突,也讓焦點牆上的圖畫更突出。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顏色都盡量互相呼應,譬如說,沙發抱枕上的顏色就跟焦點牆上的掛畫裡頭的某些元素/顏色是一樣。焦點牆上的掛畫(還有抱枕)顏色讓它跳出(前景),其他客廳的顏色及佈置就讓它變淡(變成背景)。
下面照片是由大門入口望向客廳窗戶,由於這屋子挑高夠高,設計師盡可能的把天花板拉高,再加上顏色不深,所以空間感更加開闊,滿足了我讓小屋放大的要求。
下面是從客廳望向大門的畫面。在盡量拉高天花板的設計下,讓空間最大化。在畫面遠端大門的左側是拉到天花板的置物櫃,平常客人來的時候的大衣或衣物都可以放在這。遠端大門右邊下方則是鞋櫃,右邊上方則是更多的置物櫃(我們行李箱一個都沒少的放進去了!)。
從客廳面向大門方向,故意設立了一個直到天花板(近三米多)的細長高鏡(有退角的,讓鏡子更立體),除了反射客廳窗戶光線,增加光源,更讓倒影增加空間感。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當出門前稍稍整理服儀的全身鏡。
另外我們家裡讓廚房空間是和餐廳區是連接在一起的,我們特意的讓廚房備餐台面和用餐檯面連接在一起,成為一L型的桌面,這樣可以放大桌面空間或是備餐空間(若是變成兩個分開的桌面區塊在小空間可能會因為有畸零空間,而所小空間)。但是要在這有限空間內,把兩個桌面空間連在一起,桌子的寬度長度都得仔細思量,才不會變成空間的負擔(譬如說因餐桌太寬,讓走道太窄,或是讓餐桌不夠寬失去功用)。有時候,我和太太也喜歡在餐廳桌面工作,或是和孩子互動。
在這L型的餐桌短邊靠近流理台的另一端,我們更放了大型Bosch烤箱、飯鍋、熱水瓶、咖啡機等。L型餐桌長型的那一邊我們還有置物空間(抽屜和系統櫃),可放杯盤及更多的雜物杯盤。所以這L型餐桌長既是是中島,也是餐桌、工作空間、更是全家交流的地方。
在預算的考量下,所有的置物櫃都是用系統櫃,但是為了讓質感能稍稍提升,桌面部分都是使用類似天然石材的賽麗石面。並且在餐桌後的空間做了直達天花板的置物櫃。一方面有類似線版的牆壁效果,一方面又有置物功能。在所有可以做置物空間的地方都做好做滿,但又不犧牲掉美感的部分。
上面這就是在餐桌後方系統櫃置放我的“工具”的地方。平時這些雜物/工具都不會外露。系統櫃內吸塵器置放的地方也請設計師做了一個插座,讓吸塵器充電,平常這些雜亂的工具可以把門蓋上,看不到。
在廚房裡頭,除了建商提供的蒸烤爐外,我們想盡辦法塞了一台Bosch洗碗機和微波烤箱,讓喜歡喜歡做菜的女主人可以有一個小但是功能俱全的空間。烤箱旁邊的托盤則是可以讓我們置放飯鍋和水壺,我們盡可能的把會亂的東西通通都收起來(我太太餐煮完都是全都收光光,檯面淨空不費力!)。
主臥的背牆延續客廳焦點牆面的帶灰綠色還有鄉居色牆面。另外,為了讓時常得回家後還得繼續工作的我有個工作的角落,我請設計師在這不是很大的空間下,塞下了我的工作電腦區和我太太的化妝區。
我太太化妝台跟我工作區的隔牆也做了置放我太太保養品/化妝品的玻璃櫃。因為化妝台空間不大,這個往上發展在側邊的化妝玻璃櫃就發揮了很大的置物功能。加上門片避免灰塵。
從上面的敘述,會發現這個小小的空間真的有很多的細節。許多地方都需要細節。加上要求很高的我,我的設計師都是非常高EQ的與我溝通,在尊重業主與她的專業間取得平衡。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透過設計師的幫忙,我們在在這小小的空間中,創造了我們都很喜歡的家,讓每天回家的路上都是充滿期待。